年底的生活节奏总是忙碌的,如何给紧张的生活带来一些松弛感,江南君想说,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”
人间烟火气,是让我们得到放松和治愈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。这或许可以解释,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会往郊区去,甚至算着日子特意去赶集。因为感受着乡土的热闹场面,心中不自觉地会有一种开心、满足的快感。
一年到头,也该放松放松了,找个小镇集市逛逛,很有必要。
从杭州出发,乘高铁45分钟在嵊州新昌站下车,再转2辆公交车,我终于到了绍兴嵊州的崇仁古镇。路程虽有些麻烦,但好在公共交通转接顺畅。
迷宫般的巷道
崇仁古镇,藏着浙江第一古戏台
崇仁古镇,原名杏花村,位于嵊州西部,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
崇仁自古人杰地灵,自南宋以来,出过不少人才,单裘氏一族,就有4个进士,38名举人,仕宦者几十人。至晚清民国,崇仁经济发达,20世纪30年代时,有丝厂、茶厂、布厂不下十几家,有“浙东小上海”之称。
一下公交车,便看到马路对面有一亩方塘,而方塘对岸的白墙后,屋檐高翘,似有神龙从天而降各咬住檐角一端。那便是被称为“古镇明珠”的明代古刹伟镇庙。
池塘边的白墙上写着“太平菱塘”四字,当地人说,池塘原来叫“灵塘”,因在庙里求神灵验而得名。后来,因为池塘里长满菱角,才改名为 “菱塘”。
跨入庙门,里面的布局分三庙一庵。左手边是伟镇庙,右手边是一座古戏台,再往前依次为显应庙、财神殿和五福庵。
据敦睦堂义门裘氏宗谱记载,伟镇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由富甲一方的敦睦堂13世孙裘世愍出资建造。几经历史风雨,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修。
庙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,是殿前的一座古戏台。
古戏台
伟镇庙古戏台建于明代,约有五百年历史,被誉为“浙江第一古戏台”。古戏台临池而建,采用亭楼式,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。
戏台结构虽古朴、粗放、无藻井,仅以石柱木顶结构;但屋顶造型繁复美观,为抬梁式九脊单檐歇山顶。特别是屋脊上的灰塑龙吻,端的是夸张传神,美得惊魂。
还有正面灰塑《张飞战马超》,和背面灰塑《关公战黄忠》戏剧人物故事,此时戏台上虽未唱戏,看着塑像我耳边便似有锵锵民乐响起……
伟镇庙古戏台带有早期戏台的特色。即没有后台,没有后场音乐台,没有演员化妆的房子。台上没有屏风,台下没有围墙,观众可以四面围观。
明清时期,伟镇庙古戏台演唱昆腔,演出剧目多为通俗、质朴的传奇作品,如《刘知远白兔记》《拜月亭》等。其中演出最多的是徐渭的短剧《四声猿》(包括《逛鼓史》《雌木兰》《女状元》和《玉禅师》)。
徐渭是绍兴本地人,字文长,号青藤老人,为中国明代中期的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戏曲家、军事家,与解缙、杨慎并称“明代三才子”。
他擅长通过荒诞不经的情节,漫画式的人物群像和妙趣横生的语言,突现种种黑白颠倒、是非混淆的社会群相。这些喜剧闹剧深受群众的喜爱,因此在嵊县崇仁一带流传很广。
崇仁古镇也是中国越剧的摇篮。越剧的创始人之一马潮水,是崇仁人,15岁开始“唱书”生涯,创办了越剧史上的第一个男科班。
1930年,裘光贤在镇西戒德寺开办越剧女子科班,先后培养了54名能文能武、基本功扎实的越剧红伶,像“越剧皇后”筱丹桂、“金嗓子”傅全香均出自其门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