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 杭州网>图库>杭州影像
庆春路东河边雕塑的这对兄弟 你知道他们对杭州的贡献吗?
杭州网  发布时间:2022-06-20 09:36:22 Mon   

都市快报报道 杭州博物馆北馆2楼,一场《丁丙与十九世纪的杭州》特展正在进行。

丁丙这个名字,很多杭州人可能不太熟悉。两个字加起来只有短短7画,背后却有着讲不完的故事——他是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,同时也是出版家、慈善家和实业家,曾与家族一起,为杭州的文化、教育、实业等诸多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。

今年是丁丙诞辰190周年,展览中的63件展品,包括馆藏书画、信札、金石、善本、陶瓷、丝织品等文物,串联起他的一生。

6月19日下午,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周膺在杭州博物馆学术交流厅带来一场讲座,走进丁丙的人生——他曾参与抢救《四库全书》、重建文澜阁,还修复了杭州多处文化名胜古迹,包括拱宸桥、钱王祠、白公祠、苏公祠、岳飞祠、于谦祠等。

丁氏兄弟,值得我们杭州人深深纪念。

庆春路菜市桥旁的丁氏兄弟铜像

从梅东高桥到直大方伯

1832年,丁丙出生在杭州一户富绅之家。

他的祖上于清顺治三年(1646年)由绍兴府山阴县柯桥镇迁往杭城。爷爷丁国典(1770-1825年),国学生出身,候选布政司理问,授四品中宪大夫。

丁家最早住在杭州梅东里。梅东里又称梅东巷,在梅东高桥(今误为“梅登高桥”)东南处,毗邻原来的贡院,在现体育场路与中河路交界处。

后来,丁丙父亲丁英(1804-1855年)把家迁到了麒麟街,丁丙就出生在这里。

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,丁丙11岁时,又迁居皮市巷。

7年以后,丁家再迁居头发巷。头发巷本名保宁巷。1966年,直大方伯北段与银洞桥、头发巷合并改称保健巷,1981年又改称直大方伯路。

丁氏家族世代经营丝绸业。因善于资财,家宅逐渐扩展,东临直大方伯,南至银洞巷,西到大王庙巷,北贴马所巷,占地近百亩。

在当时的杭州城里,丁家绝对属于巨富级别,今天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(浙大一院)所在地,当时也是丁家的宅院。

体育场路中河北路口的“梅东高桥”

藏书世家

除了擅长做生意,丁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藏书世家。丁氏“八千卷楼”与常熟瞿氏“铁琴铜剑楼”、聊城杨氏“海源阁”、湖州归安陆氏“皕(bì)宋楼”,并称为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。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诒徵在《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小史》中说:“清光绪中,海内数收藏之富,称瞿、杨、丁、陆四家。然丁氏于文化史上之价值,实远过瞿、杨、陆。”可见丁家当年在中国的文化地位。

江南的世家望族,大都注重耕读传家。丁丙好读书、藏书是受其祖父丁国典的影响。丁国典是个生意人,但喜好读书买书,书买得多了,就在自家建了一个藏书楼,名为“八千卷楼”。因为忙于生意,丁国典没有太多时间捧卷读书,但他有个愿望,“从我开始聚书,书聚多了,一定有读书人做我的子孙。”

后来,家族产业传到丁丙父亲丁英手里,更加兴旺,也越发没有时间埋头钻进书堆里。但这家人喜好搜书、买书、藏书的劲头一直未减。到丁丙和他哥哥丁申这一代,两人承续祖志,终于成了“书痴”。

从小,丁丙就在祖父留下的藏书楼里埋头读书,成为钱塘内外知名的学者。

可惜,祖父建的这座“八千卷楼”毁于太平天国战火。

来源:都市快报  作者:记者 余夕雯/文 记者 陈中秋/摄  编辑:高婷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