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 杭州网>图库>杭州影像
庆春路东河边雕塑的这对兄弟 你知道他们对杭州的贡献吗?
杭州网  发布时间:2022-06-20 09:36:22 Mon   


拱宸桥

拱宸桥西的如意里,世经缫丝厂旧址。

拱宸桥

对当官不感兴趣,但行善做好事却一刻不停。丁丙和丁申两人,还组织重建钱塘县学、仁和县学、杭州府学、敷文书院、崇义书院、紫阳书院、诂经精舍;创设讲堂“敷文讲学之庐”、正蒙义塾、湖墅社学等,免费接收或资助贫寒家庭子弟就读;同时倾资修复广化寺,整理出版乡邦文献史料等等。因为家底殷实,所以他们的慈善事业忙得不亦乐乎。

杭州人都熟悉的拱宸桥,也与丁丙有关。

当时,经历过太平军与清军混战的拱宸桥,已经摇摇欲坠,最终于清朝光绪初年倾圮殆尽。直到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丁丙再次集资重建,并于三年后建成,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拱宸桥。

在拱宸桥西的如意里,丁丙还与湖州的富商合资成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缫丝厂——世经缫丝厂。这家厂生产的“西泠牌”生丝,一度成为江南一带的畅销品。本来,在杭州这样的丝绸之府,出现一家丝厂不算新鲜事,但之所以令当时的杭州工商企业界津津乐道,是丁丙卓有远见地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直流发电设备,使得缫丝厂成了浙江省最早应用电力的场所。第一次在浙江境内首创夜班照明,是浙江省亮起第一盏电灯的地方。

丁丙还采用当时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,创办了通益公纱厂和大纶丝厂,成为杭州近代丝绸、棉纺工业的先驱。

现在,我们还能在拱宸桥西,找到通益公纱厂和世经缫丝厂的旧址。展览中,可以看到部分丝织品,如浙杭生产的丝织布料、织物字牌,是杭州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见证。

拱宸桥以外,由丁丙出资重建杭州市交通水利设施,还包括同治八年(1869年)重修了庆春桥和宝善桥;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十月重修湖心亭;光绪五年(1879年)建新横河桥;光绪七年(1881年)建田家普济桥等。

他以同样巨大的热情,又修复了杭州多处文化名胜古迹,包括修复钱王祠、白公祠、苏公祠、岳飞祠、于谦祠等,并抢救和保护了一批珍贵的文物。

文澜阁,光绪御题“文澜阁”匾额。

武林坊巷志

轰轰烈烈搞事业的丁丙,文章也写得很好。

他被认为是“中国最早形成公共图书意识的藏书家,也是中国地方文献整理刊印最具成就者。”丁丙致力于杭州乡邦文献的发掘、整理与刊刻。

自清同治二年(1863年)到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丁丙先后刊书200余种,包括《当归草堂丛书》《当归草堂医学丛书》《武林掌故丛编》《武林先哲遗著》《庚辛泣杭录》《武林坊巷志》《于公祠墓录》《北郭诗帐》《北偶缀录》等。

其中的《武林坊巷志》,记载自南宋至清末杭州都市的坊巷、官府、宫室、寺观、名人宅第以及有关文献,是1949年前我国编撰体例最巨最全的一部都市坊巷志书。直到21世纪,《杭州文献集成》《西湖文献集成》等丛书仍以此为底本。

丁丙和兄弟丁申还编刊有26集208册的《武林掌故丛编》,将存世的杭州掌故典籍几乎都包罗其中。

丁丙对于慈善事业,出手都很大方,而对自己却极为节俭。他“衣敝衣,食粗食,甘之如饴”。写文稿、信件,常常利用废纸。出门拜客,徒步往来,不坐轿子。

1899年4月18日,因患脾泄痼疾衰竭,丁丙走完了他孜孜不倦与善为伴的六十八年人生历程。

丁丙死后,与他的父兄、妻儿同葬在了余杭闲林街道金筑山。去年,丁丙纪念馆在余杭闲林埠老街落成开放。


来源:都市快报  作者:记者 余夕雯/文 记者 陈中秋/摄  编辑:高婷婷